遼代的茶具除具有北方民族特征外,也深受同時期的宋代文化的影響。遼國是由北方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16午創建的,先國號契舟,后改為遼。兩年后建都皇都(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),后又改名上京。其管轄地范圍:東北到今黑龍江。西北到今蒙古人民共和國中部,南以天津海河、河北霸縣、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北宋接界,并與北宋對峙,于公元25年為金所滅,是當時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,歷時210年。
遼代陶瓷在手工業部門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在沒有制瓷業以前,契丹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皿是游牧民族刁用的木制器具、皮愛、粗陋的泥質陶器,瓷器是依靠南方輸入。遼代的茶文化的資料至今仍然不多,20世紀70年代以來,今天河北宣化遼代墓出土的多幅壁畫和多種茶具,對研究遼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總深遠的意義。1970年以來,在宣化下入里陸續出土了救座遼代墓,墓中有不少壁畫,繪制的是遼代不同場合下的飲茶情景。在出土的器物中,有許多屬于茶具之例。從墓道壁畫和茶具來看,當時流行的是用點茶法品茶。從這些墓主人來分析,除“進粟得官”的張世本外,還有張世卿、張恭誘、韓師訓、張世古等,多為商賈或地主,墓中的壁畫和茶具體現了這些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場景和習慣。
另據資料,已出土的遼代墓葬中的一些茶具,品種相當齊全,從生火的鏟,碾茶的碾,燒水點茶的瓶(執壺),直到飲茶的盞等,一應俱全。大致可分為:陶瓷茶具有爐、鉸、盞、托、執壺、碗等品種;金屬茶具有鎏金匙、流金著等品種;漆器茶具有匙、等等品種。這些茶具,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粗獷豪邁之氣,又有中原文化的清秀之感。值得深思的是茶主要出產于南方,而河北宣化遼墓出土了大量茶具,說明當時北方飲茶也是人們的生活習俗。根據中國陶瓷史學推斷,遼代的陶瓷茶具在受中原影響的同時、留下了契丹民族文化的特點、特別是在茶具造型上表現最為明顯。所以,古陶瓷學者們認為遼瓷的造型有中原型和契丹型之分、這反映了農業經濟和畜牧業經濟的關系,早期的陶瓷器具頗具契丹民族特色,以后隨著與北宋的貿易往來逐年增多,在陶瓷造型上中原的特色逐漸有所顯露。遼代的契丹人原本是以游牧、漁獵為主業,中后期時,中原地區的陶瓷制造技術和生活習慣開始影響契丹人的用器制造。
皮囊壺,又叫雞冠壺、馬鐙壺,來源于皮囊制品的造型。唐代時北方一些窯口就開始燒造,如邢州窯就燒造過雞冠壺。遼代的雞冠壺一般都是單孔、橫梁,單孔式樣如同雞冠狀。器身圓扁,像皮囊縫合而成,這種造型源于契丹人的社會生活。
遼代除了雞冠壺,還有橫梁雞冠壺、提梁雞冠壺、刻花雙孔雞冠壺、長頸蓋壺、穿帶扁壺、葫蘆形壺等。大多施白釉,遼代中后期,壺上還??吹窖b飾,裝飾方法學習中原地區,也有刻、印、貼、剔等技法的運用。目前出土的大多數是單色釉器物上堆線、堆塑,少部分有彩繪花卉紋、劃花紋、白釉綠彩、鐵彩裝飾。
推薦閱讀:
來源:52瓷器商城(http://www.sericorse.com)